查看原文
其他

水+墨 | 邱振中:没有什么比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更重要

于海元 库艺术 2021-02-13


邱振中

Qiu Zhenzhong


邱振中,当代艺术家、书法家、艺术理论家。1947 年生于南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于北京、日内瓦、奈良、香港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参加国内外多种重要展览。


获第十届“上海文学奖”诗歌奖。获“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理论奖、教育奖。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神居何所》与诗集《状态-Ⅳ》等。





 编者按 


邱振中的艺术历程在中国的艺术家,特别是书法家之中,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他在书法领域里从理论到实践到卓然成家,并且以单纯的书法训练进入到现当代艺术的实践,在大众眼中相隔万里的书法与西方现代主义,在邱振中的眼中却像是“从一个房间进入另一个房间”般自然转换。


如何实现这样一个奇妙的过程?显然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但结合邱振中在诗歌、艺术批评、书法、文学等多方面的深厚素养,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即邱振中不是犯滥众家,浅尝辄止,而是在艺术的深度和艺品的高度上深刻地领会艺术经典与经典艺术的精髓,在胸中将其融为一物,并自然流出。


这不是一个从艺术到艺术的结果,而是文化与艺术的薰染在改变了人的精神气质之后的一种自然流露。这样的举重若轻背后是数不清的阅读、练习与品读的时时刻刻,这些日常的细节造就了艺术家的与众不同,却恰恰又最容易在日后的追溯中被遗忘。作为艺术家和书写者的邱振中,自然最明白其中难以言喻的部分。


这也在提示我们,要发现和论述一种创造性的事物,必须要有创造性的语言和创造性的批评结构。这种论述本身即应该是一种不亚于艺术创作的艺术。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学养和洞察力,我们会很容易忽视那些曾经倏忽出现的“伟大的艺术的瞬间”。而邱振中在这两方面的努力,则不难看出其背后的一致性。


关键字:心理结构 尊重个案 潜意识 精神生活 视觉训练 内心动机 偶然


◎ 欸乃 68cm×51.5cm 纸本水墨 2016






邱振中:没有什么比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更重要

采访人_ 于海元


库艺术= 库:西方的油画是一种媒介,水墨也是一种媒介,为什么似乎水墨之中有更多让人难以割舍的文化上的情结?


邱振中= 邱:西方人想必对油画也会有这样的情结。实际上这是一个记忆问题。你是中国人,从小就会有有关的印象和信息输入到你的大脑。如果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记忆,文化也就没有了。简单地说,文化就是一个记忆问题。我们对于水墨有太多的记忆,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成为这个民族精神生活一个基础性的存在。


库:现在谈文化如果还是借用“民族”“地域”的概念,在当代艺术看来似乎是有点不够“正确”的观点。您如何看待“本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邱:一个艺术家有意识地运用本土的民族、历史遗产来做现代作品,比如青铜器纹样、甲骨文,这当然是一种运用,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就是留存在你记忆和潜意识最深处的那些影响,它们决定了一个人精神生活和心理结构的整个状态。你可能忘了,可也能从来就没有意识,但是当你成为艺术家,构思作品,画下每一个笔触,选择每一笔颜色的时候,它就开始起作用了。所以我们从作品这一端去分析它的各种构成因素是一个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从作者的精神生活起源处去挖掘。这种分析,坦率地说,不是一位艺术理论家、批评家能做到的,而必须是文化学家、心理学家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才有可能。


◎ 姻天·No.2 60cm×87cm 纸本水墨 2017


克莱夫·贝尔就说过一句话,他说,关于“有意味的形式”,今天只能说到这个程度,以后如果谁要继续说下去,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心理学家;第二,天才艺术家。一百年前他就说清楚了,今天来看还是这个道理。关于形式跟精神生活的关系今天谁能说得更好?如果有,这个人一定是敏感超出常人;其次,他具有反省能力,他能抓住蛛丝马迹进入艺术家的感觉状态,能深入剖析艺术家创造的心理。这是对一位心理学家的要求了。


库:水墨传统不仅仅是一种绘画的传统,其背后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哲学乃至生命领域的认知痕迹,比如说“文人画”,那种将生命的挥洒与人的精神的投射比技术的运用看得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在水墨传统中,往往人比艺重要,道比技重要。


邱:我本质上是一个艺术家。很多时候,我的出发点都可以追溯到个人,个人的感觉、阅读、思考等,几乎是一切。这就是我的原点。


◎姻天·No.3 60cm×87cm 纸本水墨 2017


潘公凯先生曾组织过多次关于现代性的讨论,我也参加过一次。出席的大部分都是理论家,一听就知道他们的出发点跟我不同。我发言时强调这种讨论一定要尊重个案,从个体的情况出发,对他做深刻的心理分析,然后从那里挖出传统记忆和现代生活对他的刺激和各种刺激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了足够的有深度的个案我们才能准确地描述一个时代。当然这里有难处。艺术家反思自己比较容易,他有很多感觉的生存的积累,理论家不掌握这一切,他容易从自己的认识出发,从观念出发来认识个案。


◎折叠·No.2 60cm×87cm 纸本水墨 2017


有人说水墨现在碰到的问题很多,很困难,对传统深入不下去,对现代又把握不了,所以就夹生。但是对我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一个人决心深入传统,不是表面上说说,而是你的感觉、思考甚至生存,日夜萦绕的一些念头,它们揉合成一个东西沉淀在你的意识与潜意识里,如果再加上这个人还比较敏感,在很长时间里下过工夫,接触和领悟到传统真正重要的东西,它们便与自身的一切化成一团朦胧之物。他对当代艺术也有一个同样的过程。当这两种已被融化、改造之物相遇,不会在构思的时候引起冲突,而是在潜意识里自动地融合。


◎分形与派生·No.1 60cm×87cm 纸本水墨 2017


这样融合之后,生长出来的东西叫什么我不知道,反正撒下种子就会生长。有什么冲突呢?对我来说很自然。如果我一定要表现“本土”,那你就会很痛苦,因为你潜意识里没有那种东西。我没有这种想法,我只是让它自然生长。


库:这些思考是一般的单纯艺术家所不具备的,这是否也显示了您本质上更接近传统所谓的文人艺术家?


邱:你说的这个“文人”,我比较警惕,因为我很不愿意做一个过去的人。哪怕像苏轼那样的人,我也不愿意。苏轼很了不起,但今天情境不一样了。我们可以从书本里设身处地感受到他当时的一些东西,但我们在生存中完全是另外一种体验。我们成长过程中的记忆、技术是另一类问题。


技术的精神把握需要无限细致的阅读,观察杰作中所包含的所有要素。这些要素包含著让一个人成为伟大艺术家的全部技术上的秘密。如果你临了这张画,不能成为一个跟他同样好的画家,那你就是没有读好这幅画。从逻辑上说,这张画应该能起到这个作用。


观自在 51.5cm×68cm 纸本水墨 2016


库:在水墨中,都说书法是绘画的基础。但您有一点不同,就是您是直接以书法入画,也可以说您的绘画某种程度上仍是书法的变体。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独特的绘画路径?您如何在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论框架中对这种绘画予以明确和肯定?


邱:我只是一个接受过严格书法训练的人,没有学过绘画。如果仅仅从书法出发能做现当代艺术,并且做出有价值的作品,对于中国的艺术来说,在才能结构和成长方式上有特殊的意义。


高中一年级时我决定要做一件事情训练自己的毅力,想来想去,就练字吧,买了一本颜体楷书字帖,每天写十六个大字。我写字的特殊之处,在于字帖上每个字,每一笔的细节,比如这一撇的起点在哪,结束点在哪;这一撇从哪里开始弯曲,在什么地方转变为另一种弧度;粗细是怎么变化的,所有细节,我都要记住,然后开始在白纸上的格子里想象这个字。会有一些细节记不清楚,就再回去看,看了以后再来想象;这样反复很多次,一直要到能在白纸上清晰地想象出这个字的样子,然后再开始写。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这种观察持续了三年,一天不落。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视觉训练。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极端仔细的观察和重现结构的能力对于绘画太重要了。


1979 年进入浙江美院(中国美院)读研究生,那时西方艺术蜂拥而至。赫伯特·里德的《现代绘画简史》是一册很好的导引。现代绘画重要的一点,就是色、线、形的准确以及表现力。从这个角度去看我做过的书法训练,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它们与现代绘画几乎是一种东西。它们很快就融为一体,没有任何阻碍。我看现代绘画,特别是抽象绘画,就跟看我们自己的传统一样。第一,有对图形观察的长期训练;第二,有对现代风格绘画的空间的敏感。由于这两点,我说过,我转向现代绘画就像从一个房间走进另一个房间。


中国的书写性传统如此深厚,唯一的困境是容易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这可能也是很多艺术家宁可从西方绘画进入书写,而把书法排除在外的原因。但问题是,我们能不能用书法传统来做当代作品。这是关键。当我在上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接触现当代艺术以后,就觉得从书法中一定可以生长出一种崭新的当代艺术。这是让我一直做下去的原因。


至于你问我为什么会对这些作品有信心,是因为我从一开始接触现代艺术——包括现代诗歌、现代音乐以至各种当代哲学观念,我就觉得它们是为我创造的,它们等着我的到来。我心中没有框框,也没有界限。有一篇专访用了我的一句话做题目:我愿意深入感动过我的一切。


它们共同造就了我的感觉状态和判断力。在一个领域得来的灵感,我会以另一个领域的标准来审视。这样,我的机会要多一些。


从书法出发不仅是能够走向绘画,它能为当代艺术提供许多重要的东西。关键是把书写性、线条内部运动的变化、线与空间的构成机制等,从人们习惯的书法程式和感觉模式中解放出来。



 以上为图书精彩内容节选,欲了解完整内容,

欢迎购买图书观看,现火热发售中





 《水+墨: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化》

正式开始发售 


  • 一本以亚洲范围为核心的当代水墨文献图书

  • 400多页彩色高清特种纸印刷,带来全新阅读感

  • 收录亚洲最富代表性的17位批评家与30位艺术家

  • 本书以独立视角重新解读“水墨现代性转化”

  • 采用繁体中文呈现,中国内地,港台地区同步发售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也可进行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